张峻:健全山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健全山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 张 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部署,提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突破传统产业转型瓶颈的钥匙,也是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依托,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竞争力、夯实制造业支撑的重要着力点。健全适应省情特点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既需要对标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抄好作业”,又需要仔细研究自身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好药方”。依据资源要素禀赋、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实际,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实体与金融、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等重要关系,加快形成适应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产业互动、区域协调合作与对外开放等体制机制,是山西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率先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的关键路径。
一、完善支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市场体制
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各类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创新性配置的先决条件,有助于集聚培育新质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类优质生产要素,是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必须加快完善支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市场体制。
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须加速创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要通过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基础性制度,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引导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流向更具创新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领域,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与创造力。要注重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在深化招商引资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构建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要以提升发展开发区、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梯度培育特色专业镇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二、健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依托,必须加快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切实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快速涌现,加速以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山西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例如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然而,科技创新在山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还不够,亟待继续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和水平。加强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快速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才、平台、项目、资金等向创新企业倾斜。要注重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加强集成攻关,统筹科技创新力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高效创新。探索构建“交易服务平台+中试基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要注重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优化,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和“里程碑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三、构建新质生产力与三次产业良性互动体制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深度开发和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及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迈进,必须加快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体制,推动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利用新质生产要素、生产方式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地下采煤工作面综合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智能化开采占比达到半数以上,然而,与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目标相比,未来仍需加快攻坚一批能源领域“卡脖子”前沿技术,分类推进煤矿智能化,提高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水平。要围绕产业转型和绿色转型,扩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领域,应以深化改革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与三次产业良性互动体制,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产业协同和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内生增长型转变。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产业,推动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煤机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高端碳纤维、铝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聚焦数据标注、半导体、云计算、光电、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大力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产业基地。发挥环保、质量、技术等标准制定和应用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做高标准领跑者,在追求高标准中扩大优质产品供给、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活力
充分激发市场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支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山西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优化重组,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但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步伐还有待加快。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通过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核心引领作用。同时,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服务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民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围绕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实现机制。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五、健全高水平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协作、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是由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开放创新特征决定的。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高水平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是山西引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必须努力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为引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
山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素有开放基因,北魏时期,大同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时代新征程,山西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奋起直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利用好山西“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节点、邻近中蒙俄经济走廊、毗邻京津冀、连接陆路丝绸之路与环渤海中心区桥梁等诸多区位优势,借助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推动山西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要加强区域战略协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比较优势,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区域协调和要素共享机制,吸引更多外部优质资源和要素投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积极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完善对外开放体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外资投向山西新质生产力领域,释放外资“在山西、为山西”“在山西、链世界”的潜能和作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重点打造“一带一路”上国际煤炭产能合作中心、物流集散地和枢纽、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推动山西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全面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要求,着力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山西深化全方位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
(来源:《前进》杂志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