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斌: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要立足山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提升研究阐释水平
山西乡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传统技艺,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研究阐释水平是继承弘扬山西优秀乡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完善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研究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研究作用,积极整合全省研究力量全方位参与优秀乡土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工作,同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关注山西乡土文化研究。根据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确定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明确研究任务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和责任单位,研究山西传统村落背后的发展历史、传说故事、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历史挖掘和研究阐释,增强优秀乡土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山西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建立优秀乡土文化素材库和大数据平台。在全省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开展资源普查及分类整理等工作。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记录载体纳入优秀乡土文化素材库和大数据平台,确保山西的乡土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同时进行线上推广和传播。
丰富乡土文化阐释方式。山西优秀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在阐释山西优秀乡土文化时,应深入挖掘并展现这些精神内核,使受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的价值。设置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的宣传主题,依据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的不同特点,契合不同地域受众,多维视角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山西优秀乡土文化。同时,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丰富对外话语体系,推进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的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阐释,赋予传统乡土以现代个性,使山西优秀乡土文化更具时代魅力和吸引力。
创新展示利用方式
创新展示和利用山西优秀乡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山西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增强山西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支持基层、企业、社团、文化协会自办健康有益的乡土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内容生动、规模机动、场地流动的乡土特色文艺节目,加快形成具有乡土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端,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推动山西优秀乡土文化“进校园”。在全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有关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推动文博文保单位与高校合作,将优秀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效结合,组织专家学者走进高校,定期开办山西优秀乡土文化知识讲座,让青年学生知山西、爱山西。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挖掘山西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乡土文化非遗小镇,谋划建设非遗演艺、非遗文创展示中心,打造“山西乡土故事”活态展示基地。
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大众消费需求热点所在。乡村文旅产业是传承弘扬乡土文化、提振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推进乡土文化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完善乡村文旅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推出研学精品课程和精品游径。依托山西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开设历史故事、民族融合、红色经典、名人名家、建筑艺术、晋商票号、石窟古刹古建、根祖文化、美术壁画、戏曲民歌、名品佳酿等研学实践精品课程和研学旅行精品课程。设计推出多层级、多主题的乡土文化研学游径,如中国传统村落游径、三晋古建艺术精品游径、万里茶道游径、“走西口”主题游径、华夏古文明游径、晋商文化游径。招募选拔一批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优秀研学导师。大力扶持本地研学旅行机构,吸引国内外专业的研学机构入驻。与周边地区建立乡土文化研学联盟,共同推动乡村研学旅行形成合力。
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心策划选题、丰富展示方式,对主题故事进行IP孵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受众群体通过富含历史韵味的乡村文旅产品,直接触摸和感受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借助山西“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的优势,在全省打造一批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村,并在示范村建设“三馆合一”的村史馆、非遗馆、数字体验馆。加快构建运游融合体系,通过增设旅游客运专线、开行定制客运线路、优化客运线路布局和运行时间等方式,提升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达性。
鼓励乡村文旅数字化发展。引入国内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借助技术和平台优势,加快乡村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场景。强化乡村文旅产业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推动各市建设乡村文旅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文旅产业应用大数据基础算法、平台软件、智慧监管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乡村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乡村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和中坚力量。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就要引导乡贤能人、文化领域企业家、创业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各类相关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定期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培育“非遗”文化传承人。制定“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全省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
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要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业态,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文化产业特派员在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乡村创新发展新理念,发挥自身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优势,为乡村引入文化产业要素,以文化产业要素带动科技、信息、市场、金融、社会建设等资源进入乡村。(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工程办公室)
(来源:山西日报2024年10月8日 第10版 学思)